执行和解协议有明显缺失时应视为无效/杨得坡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1:01:33   浏览:93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案情】


2011年11月15日,王某向法院申请执行郭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要求郭某偿还其本息共计40余万元。法院受理该案后,查明郭某有两处房屋,后查封了其中一套。2012年1月,王某向法院申请要求解除对郭某房屋的查封,称已与郭某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愿意宽限还款期限直至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法院依申请下达了中止执行裁定书。同年10月,王某称郭某未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要求法院恢复执行。而郭某则称自己正在依约履行协议,该案无需恢复执行。执行人员了解后发现执行和解协议写明,王某愿意放宽还款期限,待郭某将房屋变卖后以该款偿还王某的借款本息。而后,郭某一直将房屋挂牌出售,但要价颇高,半年都未将房屋卖掉。当王某要求郭某还款时,郭某又以执行和解协议为由,认为协议中并未规定变卖的时间和价格,而自己也一直在与人洽谈变卖房屋的事宜,王某无权无视和解协议要求自己提前还款。


【分歧】


本案涉及申请执行人对执行和解协议能否反悔的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执行和解协议有其明确的法律效果,当被执行人没有违反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时,申请人应继续按照执行和解协议内容来履行。


第二种意见认为,申请人可以反悔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重新申请恢复执行。


第三种意见认为,当执行和解协议内容明显缺失,无法顺利履行的情况下,应将执行和解协议视为无效,重新恢复执行。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首先,从执行和解制度的立法目的来看,实际上执行和解制度就是把民事调解制度延伸到执行阶段,推行执行和解就是为了有效缓解执行难,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特别是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执行和解制度能够缩短履行周期,降低执行成本,快速实现申请执行人权益。一些履行能力较差的被执行人,会因申请人一定的让步而愿意设法履行。


另一方面,执行和解制度在执行案件的立案、执行、涉案财物的分配等环节,通过人性化的执行方法,弥合双方当事人、法院之间的对立情绪,避免产生新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当执行和解协议无法满足这个要求甚至背道而驰时,就违背了立法初衷。而本案中的执行和解协议显然不能满足立法本意,甚至使申请执行人陷入预期不能实现债权的不安中,该执行和解协议当然不能认定其法律效果。


其次,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规定:“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因此,若是被执行人反悔不履行和解协议,由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但若是申请执行人反悔,则应由被执行人来申请恢复执行,而不能由申请执行人自己申请重新执行。


实践中,执行和解协议内容通常都是申请执行人做出让步的情况下做出的,被执行人得到了一个债务的优惠,自然不肯轻易让申请执行人反悔。在申请执行人反悔不接受被执行人的履行时,被执行人可通过向法院提存财物来达到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结案。实际上法律无意中在程序上剥夺了债权人反悔的权利。本案中,申请执行人王某不能直接因对执行和解协议反悔而向法院要求重新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


最后,当执行和解协议内容明显缺失,导致协议无法顺利履行,严重侵害申请执行人利益时,执行和解协议可视为无效或可撤销。


执行和解就是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前提下自主处分民事权利,是一种在执行程序中订立的特殊民事合同。因此,执行和解协议的订立、效力、履行及违约责任等,都应当适用合同法总则的规定。我国合同法中,合同诚信原则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当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权益。


本案中,被执行人郭某在签订执行和解协议时,故意隐瞒了借和解协议拖延还款的真实意图,使王某基于善意相信了郭某而陷入错误认识,并签订了没有具体还款日期的和解协议。然后郭某利用和解协议的条款漏洞,滥用合同所载明的权利,消极实现债权人的权利,以畸高的价格变卖房屋使得无人问津,无限期的拖延还款时间,使申请执行人的权益无法实现。郭某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合同诚信原则,以不正当的手段侵害了王某的正当权益,因此该案中的执行和解协议应属无效,申请执行人王某可以向法院申请重新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执行修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执行修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6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通知如下:
一、1996年12月31日前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1997年1月1日《决定》施行后尚未侦查终结的案件,按照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办理。
二、1996年12月31日前移送审查起诉,1997年1月1日《决定》施行后尚未作出是否起诉决定的案件,按照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决定是否起诉、提起公诉和出庭支持公诉。
三、对在1996年12月31日前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1997年1月1日《决定》施行后人民法院第一审尚未审结的案件,可以继续适用《决定》施行前的刑事诉讼法办理。


中国工商银行财会部信用卡部关于牡丹卡授权业务的补充规定

中国工商银行财会部


中国工商银行财会部信用卡部关于牡丹卡授权业务的补充规定
1996年9月3日,中国工商银行财会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会计处(信用卡处),计划单列市分行信用卡部:
最近,一些分行信用卡部在授权业务中执行有关规定,超限额授权,给银行资金造成了风险。为保证银行资金安全,降低业务风险,现对牡丹卡授权业务补充规定如下:
一、不准利用牡丹卡帐户通过授权进行协议透支(超透支限额贷款)。
二、一般情况下,授权人员应在透支限额以内进行授权;对超过透支限额但持卡人信誉良好且无风险的交易可超透支限额授权。超透支限额授权的权限分为三级:一般授权人员为第一级,权限为超过透支限额1000元(含)以内;授权部门主管为第二级,权限为超过透支限额3000元(含)以内;信用卡部主管为第三级,权限为超过透支限额限以内进行授权,超过第一级授权权限的必须是两级共同授权,即第一级和第二级或第一级和第三级。
三、授权人员要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对他人或上级严重违反规定超限额授权的要求,应予拒绝;对他人或上级严重违反授权规定的要求,应向总行信用卡部举报(举报电话:010-68454373)
四、授权人员对因不遵守授权规定造成的损失,应承担责任;对他人或上级违反授权规定的要求不予拒绝而造成的损失,也应承担责任。
五、各行要保证授权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对授权人员打击报复。
六、各行要对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授权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
本规定自文到之日起实行,各发卡机构必须对超限额透支的帐户进行清理;以前办理的协议透支不得再续办手续。同时,各发卡机构要加强对授权业务和超限额透支业务的事后监督,保证授权业务补充规定切实贯彻执行。对此,各省、自治区信用卡处(会计处)要对所辖发卡机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此文请转发所辖发卡机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