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3:43:14   浏览:803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管理办法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有关高等医学院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和《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全科医生"的战略部署,按照《卫生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卫科教发[2000]第34号)中提出的"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全科医学培训网络"的要求,经研究,我部决定建立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开展骨干师资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以推动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健康的发展。为加强和规范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管理工作,现将《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管理办法
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附件:
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和《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全科医生"战略部署,按照我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加强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作为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重视全科医学教育,有一名主管领导负责中心工作,中心有发展计划和健全的管理及教学制度。
(二) 已经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专门机构,至少开展3年以上全科医学教育工作。
(三) 中心有固定的办公和培训场所,必要的教学设备和相关图书资料,能够保证培训工作的需要。
(四) 全科医学及其相关主干学科设置齐全,各主干学科均有1名以上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一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经验,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中心主要教师是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五) 按照卫生部科教司《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基本要求》,中心设有规范的全科医师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能满足不同形式和人员的全科医学教育要求。
(六)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承担过省级以上相关的科研课题和项目,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和成果在国家核心杂志上发表。编写和出版过全科医学教育的有关专著或教材,在本学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七) 同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保持长期、友好联系,能及时获得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新的动向和进展的信息。
第三条 作为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应承担以下主要任务:
(一) 根据卫生部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安排,面向全国开展全科医学师资、管理干部、业务骨干和其它社区卫技人员培训工作。
(二) 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建设规范的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从理论与实践上完善各类服务与教学规范,为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累经验。
(三) 进行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出学科建设各领域内的重要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各类基础数据和材料,为政府决策和学科建设提供咨询和依据。
(四)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和效果评估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评估活动,指导全国培训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
(五)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跟踪国际学术前沿,保持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与学科建设高水平发展。
(六)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信息服务工作。
(七) 承担卫生部、所在省区市卫生厅局和学校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四条 中心为非独立法人机构,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单位)原有实体或内设机构设立,行政管理隶属于所在的高等医学院校(单位),接受学校的全面领导和卫生部相关司局的业务指导。

第五条 中心所在学校(单位)应提供中心所需的人员、工资、奖金、日常办公费用等,并在培训场地、设备、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六条 中心应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专项经费与合作项目经费要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培训工作业务收入主要用于中心的自身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
  中心每年要定期向卫生部科教司提交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财务预决算报告等。

第七条 凡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或单位依据中心基本标准进行自评后均可提出申请,所在省区市卫生厅局审核同意后,向卫生部科教司提交申请报告。卫生部科教司会同有关司局组织专家对申请学校(单位)进行论证和实地考察,对符合条件者报部予以审批。

第八条 卫生部对中心工作采取定期评估,根据评估情况择优每3年重新公布,不搞终身制。
第九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杭政办〔2006〕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拟订的《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四月 日

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市发改委 二○○六年三月十三日)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浙政办发〔2005〕73号)》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05〕87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凡国家《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不使用政府性资金建设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
  二、本办法适用于各类内资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的备案、监督管理等活动。
  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三、本办法所指备案是指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及是否属于政府核准或审批等内容进行的合规性审查。
  实行备案管理的项目,不再对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批。
  四、本办法所称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是指市、区县(市)及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
  五、跨市、跨流域项目应上报省级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备案。市级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办理以下企业投资项目的备案:
  (一)跨区、县(市)行政区域、流域的项目;
  (二)市区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三)市区范围内新增用地项目;
  (四)市区范围内属于《杭州市产业导向目录》中规定的限制类项目(未列入审批和核准范围的项目);
  (五)上述项目即国家、省、市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其他项目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区、县(市)及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杭州之江度假区管委会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在当地政府或管委会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备案。未设立行政服务中心的,由市级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备案。
  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统一采用市级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开发的备案系统,其数据库实行联网。
  六、凡办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由项目业主或其委托代理人按备案规定到指定的备案办理场所,向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提出书面备案申请,填写《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组织代码证等文件(证件)及其复印件和企业董事会决议;
  (二)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需提供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三)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按《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四)利用撤村建居10%留用地指标、10%开发性用地指标项目及重点工程拆复建项目,需提供市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土地指标卡或意见;
  (五)加油站建设项目需提供省、市有关部门前置审批意见;
  (六)市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有行政主管部门的,附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
  (七)其他按有关规定需提供的资料。
  七、项目业主应对提交的备案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承诺项目符合以下条件:
  (一)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宏观调控政策;
  (二)法定程序批准的发展建设规划和产业政策;
  (三)行业准入标准;
  (四)不属于政府核准的项目。
  八、对符合备案条件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结,并向项目申请人出具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文件,同时给予项目代码。
  对违反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不具备备案条件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备案手续并当场说明理由。对备案资料不齐全的,应一次性告知项目申请人需补充的资料清单。对项目业主采取欺骗、虚报等方式进行备案的,撤销其项目备案文件。
  九、对予以备案的项目,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房管、环保、海关等相关部门依法独立进行审查和办理相关手续。对不予备案及依法应备案而未备案的项目,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十、备案文件有效期为1年,自备案之日起计算。
  项目在备案有效期内未开工建设的,项目业主应在有效期满30日前向原备案的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申请延期,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在有效期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期的决定。
  项目在备案有效期内未开工建设也未向原项目备案部门申请延期或申请延期未获批准的,原项目备案文件自动失效。
  十一、已备案的项目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到原项目备案部门办理备案变更手续。
  (一)投资主体发生变化;
  (二)建设地点发生变化;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发生变化。
  十二、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无故拒绝、拖延办理备案手续。对无故拒绝和拖延办理备案手续的责任人,要追究其行政责任。
  十三、市级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综合协调,并对各区、县(市)备案项目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
  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加强对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并及时将项目备案情况通报同级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保等部门。同时,各有关部门也要将备案项目业务办理情况及时抄告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
  十四、自然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等投资建设的项目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非企业单位投资建设《政府核准的投资目录》以外、不属于政府性资金建设的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
  十五、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由市发改委负责解释。此前发布的有关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附件:1.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
  2.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变更备案通知书
  3.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
  4.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变更备案申请表
  5.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不予备案通知书

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doc

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变更备案通知书.doc

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doc

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变更备案申请表.doc

杭州市企业投资项目不予备案通知书.doc

襄樊市行政服务中心重大事项联审暂行办法

湖北省襄樊市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襄樊市行政服务中心重大事项联审暂行办法》的通知
襄政办发〔2002〕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襄樊市行政服务中心重大事项联审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二年一月十六日
襄樊市行政服务中心重大事项联审暂行办法
  为了进一步明确重大事项联办操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襄樊市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重大事项联审(包括核准、审核)(下同)暂行办法。
  一、重大事项联审范围
  重大事项是指所有基建项目、技改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和其他须由3个及以上主管部门审批的事项。
  二、重大事项审批责任单位
  联办件审批实行责任单位牵头负责制,即从项目的主项受理到综合验收,由责任单位对其各个环节的审批跟踪负责。
  (一)基建项目、房地产项目等重大事项的审批责任单位为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二)涉及技术改造等重大事项的审批责任单位为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三)城市公用事业的审批责任单位为市建设局;
  (四)非公有制商贸业的审批责任单位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五)外商投资商贸业的审批责任单位为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六)其他重大事项以审批程序的第一受理窗口单位为责任单位。特殊情况下也可由“中心”指定责任单位。
  三、重大事项联合办理程序
  (一)各窗口受理的申报事项,认定属于本暂行办法规定的联办范围,应立即通知该事项的审批责任单位,审批责  任单位确认后,通过相关工作窗口受理,并同时填写“中心”统一印制的《襄樊市行政服务中心XX窗口联办件通知书》,通知申报对象。
  (二)责任单位应及时督促、检查各有关窗口的资料准备,审查落实情况。认为需要召开联审会议的,提请“中心”通知有关部门组织。
  (三)有2个或2个以上审批环节的项目,前一环节审批完毕后,该审批责任单位和有关窗口应明确告知服务对象的下一步申请时限、责任单位及所需的各类资料。服务对象再次申报后,按上述第1、第2条规定办理。
  四、联审会议
  (一)联审会议由“中心”负责人主持。
  (二)联审会议参加对象:
  参加对象一般为审批责任单位,必要时,“中心”可以通知有关部门参加。
  (三)联审会议的要求:
  1、审批责任单位要指导服务对象准备相关资料,于会议前两个工作日将联审材料报送“中心”,“中心”通知有关单位参加联审。
  2、参加联审会议的单位接到联审会议通知后,应派本单位主管领导按时参会,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席的,必须指派经过授权的代表参加。
  3、联审会议统一由“中心”组织安排。需现场踏勘的,由“中心”和牵头责任单位组织。
  4、联审会议应形成会议纪要,由“中心”签发。联审会议审查通过的事项和决定,有关窗口必须在规定的承诺时限予以办结。
  (四)为简化联审程序,减少会议,提高效率,对一些属于联审范围内但程序简单的项目,实行“联办项目审批联系单”制度,由“中心”研究后,将联审资料和“联系单” 送达责任单位,各窗口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联系单”上的意见视同联审会议的决定。
  本暂行办法由襄樊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暂行办法自以布之日起执行。